您现在的位置是:改换门楣网 > 热点

两广慢火车最后的“担担军”

改换门楣网2025-07-31 16:43:17【热点】4人已围观

简介上午9时40分许,广东湛江开往广西南宁的K9314次列车缓缓前行。“荔枝是早上五六点刚摘的。”车厢内,湛江廉江市河唇镇龙湖村人罗燕芬正回应询问的乘客。她守着两个装满荔枝的大竹筐,脚边是一根扁担。10时

  上午9时40分许 ,担担军广东湛江开往广西南宁的两广K9314次列车缓缓前行。“荔枝是慢火早上五六点刚摘的。”车厢内,车最湛江廉江市河唇镇龙湖村人罗燕芬正回应询问的担担军乘客 。她守着两个装满荔枝的两广大竹筐,脚边是慢火一根扁担。

  10时53分,车最列车停靠玉林站 。担担军这位年过五旬的两广短发妇人挑起百斤竹筐冲下车——这是她挑着岭南鲜果闯广西的第十个夏天。当天与她抱着同样目的慢火的“担担军”有8人 ,而在5年以前高峰时,车最这个群体逾百人 ,担担军“以前列车过道都放满货物,两广廉江很多人去广西卖水果。慢火”罗燕芬说。

  扁担悠悠  ,挑起一个家庭的生计;列车缓缓 ,载起千百个家庭的致富梦。而今,物流快速流转,列车风驰电掣 ,“担担军”的家庭已步入小康,他们带着广东人特有的豁达进入人生新阶段 。

  车上车下的温情

  早上6时许,河唇镇横窝村村民吴乃远提着胶桶穿行在番石榴林间 。两个半小时后 ,他将两筐超百斤的鲜果搬上摩托车上,穿上印有“果农志愿者”字样的绿马甲  ,载着妻子黄桂平驶向河唇火车站。

  “番石榴在河唇10块钱3斤 ,玉林能卖五六块一斤 。”吴乃远比划着数字,扁担压弯的脊背像一张弓 。9时05分,检票进站,吴乃远挑着140斤水果通过人行天桥,在列车停靠的4分钟内 ,将两筐水果妥善安置在火车上 ,然后快速离开 。和罗燕芬一样 ,黄桂平将独自一人  ,带着自家水果  ,乘坐K9314次列车去往玉林 。

在列车停靠的4分钟内	,吴乃远将水果挑上火车,然后快速离开	。

在列车停靠的4分钟内 ,吴乃远将水果挑上火车,然后快速离开 。

  这是当地典型的家庭分工模式,丈夫留守家里负责果树栽种 、采摘、联络收购商等事宜 ,妻子则挑着水果到外地售卖。所以列车里的“担担军”以女性为主。

  从河唇到玉林,硬座票价为18.5元,多年未变。2012年以来,铁路部门坚持开行低票价、站站停的公益性“慢火车” ,覆盖22个省份 、停靠691个站点。截至2024年,全国铁路系统尚有81对“慢火车” ,K9314是其中之一 。

  吴乃远身上的绿马甲 ,由玉林车务段河唇站发放  。“这些水果很重 ,上车需要过人行天桥 ,河唇站又没有修电梯  ,所以就给果农的家属发放了马甲,他们帮忙把水果挑上天桥 ,送上列车。”玉林车务段河唇站长朱元东解释道 。但对于这一做法,他也有自己的顾虑。按规定 ,没有车票的旅客不能进站  ,“现在没有站台票了 ,按规定是不允许他们送站的”。近年来,前往广西售卖水果的“担挑客”少了,且人员较为固定 ,车站的工作人员都十分熟悉 ,面对果农的实际困难,车站灵活处理 ,采取了发放绿马甲的方式 。“车站还会提前与接车员沟通 ,确保送站的家属安全出站 。”

河唇站人行天桥暂未开通电梯,果农需人力挑运。

河唇站人行天桥暂未开通电梯 ,果农需人力挑运 。

  此外 ,对于“担担军”携带的超重、超体积的水果筐 ,车站和列车工作人员大多会给予宽容与理解 。“他们靠这个吃饭,我们不能太死板。”列车员小李说道。当罗燕芬搬不动果筐时 ,乘警会默默接过扁担;偶尔应乘客需求售卖 ,被列车员看到并制止后,罗燕芬也会笑着和列车员打招呼,双方像是老熟人一样互相理解 。“经常坐这趟车的乘客知道我们是卖水果的,在车上就会来找我们买。”罗燕芬说。“我每个月都会从坐这趟车回玉林,有时就在车上顺便买点水果。”一位来自玉林的乘客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,“他们很朴实,卖的水果也新鲜 ,价格还实惠。”

  “车上的人我们基本都熟了 。”黄桂平和同伴们偶尔交流下最近的水果行情,偶尔也会和列车上的工作人员搭话几句。

对于“担担军”携带的超重的水果筐	,列车工作人员大多会给予理解。

对于“担担军”携带的超重的水果筐 ,列车工作人员大多会给予理解。

  一个人的集市

  约10时50分,列车驶入玉林站。“以前有人去来宾 、贵港 ,现在基本都在玉林下了。”罗燕芬边说边整理好竹筐 ,准备下车。车站外 ,早已有熟悉的“摩的”等候。

  为了避开竞争 ,“担担军”们坐上“摩的” ,四散而去 ,单打独斗 ,错位售卖。他们默契地避开同伴的轨迹 ,像经验丰富的猎人划分领地。“都是一个地方出来的,如果扎堆卖 ,看到哪家生意好了 ,心里难免不舒服,干脆各卖各的。”几位“担担军”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,大家分散 ,也不易引起口舌争端 。十几二十年下来,每人都已拥有自己的“固定摊位”和熟客  ,知道哪个市场的价格更好,哪个时段人流最旺。

  单打独斗的智慧在细节里闪光 。黄桂平熟门熟路抵达大北路口 ,把拳头大小的淡黄、粉色番石榴摞在高处,“玉林的街坊就爱这软软糯糯的口感” 。罗燕芬将鲜红的荔枝小山似地堆着 ,翠绿的荔枝叶被水一淋,显得更鲜 。

黄桂平在平时摆摊的地方等待顾客	。

黄桂平在平时摆摊的地方等待顾客 。

  售卖的过程并不轻松 。摆摊40分钟,黄桂平才卖出第一单 ,其间还要不断地与顾客讨价还价,时刻留意着周围的竞争对手以及可能会出现的城管  。“我从廉江嫁过来广西有十几二十年,在她这里买番石榴也买了十多年。这个就是家里的那种味道,别的地方买来的不一样。”一名正在挑选番石榴的顾客对黄桂平的水果赞不绝口。“我每年都会在她这里买荔枝,特别桂味上市时 ,我一般都会买几十斤  ,给朋友也寄一些 。”在大北路口执勤的交警下班后过来向黄桂平提前预定桂味 。

  罗燕芬的小摊支在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3号住院楼外的街边 。“这里人流量大  ,生意相对好做些。”13时30分许,她终于有空吃午饭了,就在旁边的快餐店里买了一碗云吞,连汤都喝得干干净净。“卖给别人15(元) ,卖给我就只收12(元)  。”多年摆摊 ,周边店铺都已相熟。

今年是罗燕芬挑着岭南鲜果闯广西的第十个夏天
。

今年是罗燕芬挑着岭南鲜果闯广西的第十个夏天。

  “现在的水果店是很方便 ,但是她们挑来卖的这些,吃起来味道还是不一样 。”不少常客都这样评价“担担军”的水果。廉江“担担军”的小摊没有店招却口耳相传,不设柜台却货如轮转,在标准化的时代里 ,“担担军”一个人的集市因独特而占据市场一角。

  无法挽回的消逝

  19时许 ,罗燕芬收拾好卖剩的水果返程 ,22时许回到家中 。当天生意一般 ,“前几天生意都挺好 ,下午三四点就收摊了” 。

  今年54岁的罗燕芬只卖果,不种果,每天早上天不亮就要去其他果农家里收水果 。“这个时候荔枝好卖 。”罗燕芬给南方农村报记者算了笔账,妃子笑荔枝拿货价3.5元/斤 ,销售价6-7元/斤,来回火车票37元 ,上午赶时间打“摩的”15元 ,晚上回去坐公交2元,午饭钱12元 。一天的开销控制在70元内,扣除拿货成本,一天能挣200元左右  。“365天,我有300天都在广西卖水果 。”

  “家里的房子还没修好 ,小儿子还没有结婚,压力大噢 ,能多挣一点是一点 ,能干得动就干 。”罗燕芬的勤劳与坚持,是“担担军”的缩影 ,他们挑起一个家庭的生计,也扛起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。

早上五六点,吴乃远起床后前往荔枝园采摘荔枝。

早上五六点 ,吴乃远起床后前往荔枝园采摘荔枝。

  河唇镇“担担军”的人数高峰在2000年左右,在横窝村 ,当时有七成果农靠挑担卖果挣钱。近年来,新的售卖方式悄然兴起。一些挣到钱的村民买了载重一两吨的小货车,拉着摘下的果子到湛江 、茂名、玉林 、北海 ,批发式售卖 。一些村民建立起自己的销售网络 ,自产自销的同时 ,也收购水果运出去卖 。另外,停靠河唇站的列车趟数逐渐减少,“担担军”的人数近年锐减。

  今年61岁的黄梅娟因丈夫脚伤 ,已有3年没去广西卖货了。她家里种有十几二十亩番石榴及一小片红杨桃,主要依靠镇上的水果批发商来收购 。“一斤1.5元 ,如果我自己挑出去卖 ,最高可以卖5块钱一斤 。”

  62岁的李大叔也曾是“担担军”,他说:“以前我们村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果,到了收获季节 ,大家挑着担子坐火车去广西卖,那时候人多热闹。现在,村里种果的人少了,年轻人也不愿意干这行。”李大叔的儿子大学毕业后留在了城里工作,女儿也嫁到了外地 ,家里只剩下他和老伴 。现在 ,他们种的果大多都直接卖给上门收购的商贩。

  “以前村里的年轻人大多会跟着长辈一起坐火车去广西卖水果 ,现在年轻人主要通过网络销售水果  ,镇里也会给愿意学电商的村民提供培训 ,但我们年纪大了 ,学不懂。”吴乃远感叹道 。

河唇镇是粤西地区的“百果之乡”,留在镇上的大部分人都做着与水果有关的行业。

河唇镇是粤西地区的“百果之乡”,留在镇上的大部分人都做着与水果有关的行业 。

  “就如四川的棒棒军 ,他们之前是上山帮人抬东西做苦力活的,现在也不多了。很多职业会随着时代的发展消失,‘担担军’也不例外。”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钟淑如表示,随着交通方式的变革、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以及互联网技术的普及 ,许多传统职业和行业都在经历转型或消逝 。河唇镇的“担担军”作为一个承载着地方记忆与文化特色的群体 ,他们的逐渐减少,不仅反映了个体生活方式的变迁,也映射出社会结构与经济模式的深刻变化。

 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农村研究所所长胡晓群指出,过去“担担军”大量存在,反映了湛江市场建设不足。如今  ,随着市场体系日益完善 ,特别是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和物流网络的广泛覆盖 ,“‘担担军’的消逝是必然的 ,不是坏事 ,我们的社会日益进步 。”

  在聊到什么时候“退休”时,罗燕芬 、黄桂平  、刘小琼等“担担军”的回答惊人一致——“挑得动我就干,挑不动就干别的 ,也没什么遗憾。”她们带着广东人特有的乐观与豁达笑着说 。

  采写  :南方农村报记者唐瑞谦

  摄影  :南方农村报记者李卓然

  设计 :王舒啸

  配音  :任峻男

很赞哦!(376)